广州市分布式光伏荷载检测报告一、光伏电站屋面承载力检测鉴定内容:一、检测内容:1、针对承重结构系统、结构布置和支撑系统、围护结构系统三个组合项目进行厂房承重检测。2、依据《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03:2007)的规定,采用钻芯法检测梁、柱的混凝土强度。3、按照《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规程》(JGJ/T 152-2008)的规定,采用磁感仪检测梁、板及柱的钢筋配置情况。4、根据《房屋质量检测规程》(DG/TJ08-79-2008)的规定,检查裂缝的宽度、裂缝位置及裂缝的分布情况。5、检测钢筋混凝土梁、柱的几何尺寸及楼板的厚度,对平面布置、轴线尺寸及层高进行检测;6、检查建筑物的外观质量。7、其他需要检测的项目。
(1)荷重太阳能板质量: G1=20kg×20=400kg 支架总荷重:G=136kg水泥墩荷重:G2=125kg×10=1250kg (2)屋顶单位面积受力 总荷重:400+136+1250kg=1786kg 组件安装面积:10.125×2.973≈30.1㎡单位面积受力:1786/30.1=59.34kg/ ㎡≈0.58kN/㎡由于本项目建筑均为上人屋面,根据GB50009-2001(06年版)设计。混凝土屋面设计载荷为2kN/㎡,屋顶平均载荷为0.58KN/㎡,安装太阳能方阵后载荷远小于设计载荷,荷载组合*不利负载组合为:1.0恒+1.4风(—) =1.0x0.20-1.4 x 0.389=-0.3446 KN/m2 5.3 基础校核电池板投影面积:10.125 m x 2.973m=30.1㎡ 负荷载:30.1㎡x 0.3446 KN/㎡=10.37 KN 基础总配重: 1.22KN x10个=12.2 KN 平均载荷:12.2 KN/30.1㎡=0.405KN/㎡本项目需配置10个1.22KN的基础,基础总配置达到12.2KN ,大于负载荷10.37KN,达到系统要求。荷载组合 不利负载组合为:1.0恒+1.4风(—)=1 电池板投影面积:10.125mx2.973m=3;本项目需配置10个1.22KN的基础。排架体系常用于高大空旷的单层建筑物如工业厂房、飞机库和影剧院的观众厅等。其柱顶用大型屋架或桁架连接,再覆以装配式的屋面板,根据需要,有的排架建筑屋顶还要设置大型的天窗、有的则需沿纵向设置吊车梁。由于排架体系的房屋刚度小,重心高,需承受动荷载,因此需要安装柱间斜支撑和屋盖部分的水平平斜支撑,还要在两侧山墙设置抗风柱。 本项目中:(1)生产车间主跨设2台双梁桥式起重机,起重量70t(35t+70t+35t)/60t(30t+30t+5t),工作级别A6/A5。主体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形式,主跨38米,两侧各设10米+6米偏跨,偏跨均为二层,偏跨屋面采用现浇混凝土结构,主跨屋面采用轻钢结构。
(2)在工艺布置中设有流水线大型设备,布置要求较复杂。复卷设备正常工作时以2200 r/min速度运转,之后再通过链板机传送至成品库工段。复卷设备转动时,由于设备会产生强烈振动,对设备基础有转动惯量,复卷设备刹车停止时也给基础很大的惯性力矩。一、屋顶光伏发电系统概述光伏发电系统视其安装位置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安装在建筑外墙位置的侧面光伏发电系统,另一种是安装在屋顶的屋顶光伏发电系统。其中以后者更为常见,因为这种光伏发电系统可以后续添加,具有更高的适性,即使是太阳能瓦片这种对设计有较高要求的光伏发电系统,也只需要在建筑屋顶进行少量的后期设计改造就能实现。基于上述原因,屋顶光伏发电系统拥有更高的应用普及价值。(一)我国屋顶光伏发电系统的技术发展现状我国的光伏产业虽然在近些年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但从总体技术水平来看仍处于初期的发展培育阶段,相关技术远远称不上成熟。目前来看,我国的光伏发电技术有如下几个特征:其一,能量转换率低。这是目前制约我国光伏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要面对的首要问题。我国的光伏发电系统通常只有10%到15%的实际转换率,过低的转换率令光伏发电的成本居高不下,大大降低了技术实用性。直到2010年推出了转换率达到26%的聚光光伏发电技术,这种状况才有所好转,但提高能量转换率依然是光伏发电的首要技术目的。
其二,技术应用化程度不高。我国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研究机构在进行光伏发电系统的研究,包括光伏企业、各个大学的实验室等,但这些机构中有相当一部分重理论,轻实践,获得的技术成果局限于实验室里,应用程度不高。还有部分研究人员的光伏技术研究与实践缺乏联系,偏离目前对光伏发电系统的实际需求,导致研究成果的社会能效不大。其三,环境能效相对成熟。我国目前常用的屋顶光伏发电系统理论寿命普遍超过十年,其能量回收周期则大致在三年左右。所以仅从环境能效上来看,我国的光伏发电系统还是有相当水准的,能够在环保节能方面发挥相当大的作用。